迫不得已的網上聖餐?

作者:劉凝慧 2020年4月7日

 

筆者執筆撰稿前文之際,乃疫情加重之時,香港各教會紛紛要抉擇是否要進行網上崇拜。往後數週,疫情持續蔓延,不少教會預計短期內應未必能恢復現場集體崇拜。疫情以來,教牧同工可能已考量許多不同方面,同時亦作出了不少適時的調整和決定。然而,因著各種的原因,弟兄姊妹卻未必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與牧者和同工同步明白一切決定背後的利與弊——得著了什麼?損失了甚麼?保住了甚麼?破壞了甚麼?堅持了甚麼?又維護了甚麼?當中,網上聖餐更掀起陣陣討論。

 

不同宗派對聖餐的神學及如何進行有關的禮儀有不同看法:有的因著聖餐的本質而選擇不進行網上聖餐;有的因著聖餐的本質而選擇以不領受聖餐作為屬靈的「禁食操練」(因為疫情不會是永遠的);有的就聖餐的意義延伸至即使沒有杯餅(只有祈禱),會眾仍在聖餐中有份;有的就群體的需要及見證而認為必須進行網上聖餐。本文並非旨從神學角度討論應否進行網上聖餐,因為筆者深信各教會在作相關決定前會先經過審慎的神學考慮及對個別會眾群體的牧養考量,明白所為何事,所不為又是何事;然而,若不進行網上聖餐,教會可否有替代以聖餐回應聖道的做法(Alternative Response to the Word)i ?另事實上由於很多教會已正在進行網上聖餐,筆者也盼能透過此文提出當中較為重要和值得留心的事情,以供讀者參考。

 

此外,崇拜形式的轉變,對很多弟兄姊妹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誇張地說,一百個家庭,就有一百廿個情況。對牧者而言,牧養與教導可說是遇上了前所未有艱巨的挑戰。亦正因彼此不能相見,牧者根本就連弟兄姊妹有沒有上崇拜也不能完全掌握,更遑論去關心弟兄姊妹是否能拿捏得到「網上崇拜」與「現場崇拜」ii 之間迥異的分別、以致其仍然能專心崇拜。如再加上「網上聖餐」,教會要考慮如何可以讓會眾順利完成領餐過程?如何可以讓會眾更清楚明白崇拜及領受聖餐的意義?如何可以避免教會擔心的種種問題?面對此等逼切的問題和細節的安排,相信牧者在這時期要花的心力,必定比往日多。甚或牧者要打從最基本的理念開始再教導,才可以令全體會眾保持在「分散」中仍「一同」敬拜,幫助弟兄姊妹在網上卻仍似置身現場一般的專注。

 

一、 聖餐(或主餐)豐富的意義

 

每一次的聖餐,當中其實表達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意義,相信至少有以下各項:

 

1. 主耶穌基督以自己的死與復活來解釋聖餐(路二十二14-20),並且祂自己獻上作為贖罪祭,與我們立新約(太二十六28),我們也在領受之時確認我們在基督大愛裡的關係,及表達感恩之情

2. 主耶穌基督吩咐我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祂」(路二十二19:林前十一24-25),所以,是祂邀請我們領受祂的聖餐,領聖餐是一種回應的表達。(傳統上,聖餐乃作為慣常對聖道的回應);

3. 主耶穌基督設立新的筵席,祂也是天國筵席的主人(太二十六29);

4.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串連起來,在重演基督事件之時,亦提醒我們基督徒被贖的身份與榮耀的盼望(林前十一26),領受聖餐表達我們是順服基督、跟隨基督、盼望基督再來的信徒;

5. 我們需要定時及經常在聚會中守聖餐(參徒二42, 46);

6. 這是一件群體的事,也需表達平等與顧及所有成員的參與(林前十一17-34),這也是幫助我們抗衡自我中心的操練;

7. 我們與基督及其他弟兄姊妹一起團契,同屬一個身體(林前十16-17),要保持在主裡合一

8. 領受聖餐的態度要認真,自我省察(參林前十一27-29)。

 

二、 不進行網上聖餐的替代安排

 

如教會在疫情中暫不選擇進行「網上聖餐」,可更專注著眼於對會眾的靈命培育,例:引導會眾在進行屬靈「禁食操練」(暫不領聖餐)中反思基督徒生命及聖餐豐富的意義,並如何預備自己及期待與其他弟兄姊妹在疫情過後再相聚一同領受杯餅。另外,也可針對會眾的需要加重聖言的教導,例:推行全教會讀經計劃、為會眾提供讀經資料、牧者靈修及讀經分享等。當然,也可考慮在崇拜中加入其他也能表達聖餐各方面豐富意義的回應行動(並不是要代替聖餐),以下是一些例子以供參考:

 

1. 專心記念主的受苦與犧牲的愛,例:定期在崇拜中選用合適的詩歌(甚至聖餐詩歌)、視覺藝術作品等幫助會眾默想主的受苦與復活、講道中加強有關的信息等

2. 加入更多群體回應的元素,例:崇拜中合適時會眾同讀一篇有意思的禱文或合適的啟應經文、崇拜講道後同誦信經(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如有簡單介紹或教導更佳

3. 真切的認罪時刻,例:認真對應聖餐意義在崇拜中作認罪祈禱(例:為信徒間撕裂、屬靈生命萎靡、未有活出召命等)、給予會眾默想空間、頌唱幫助會眾認罪的詩歌、講道中作出有關認罪的教導

4. 表達彼此關心的元素:在崇拜中為彼此身心靈健康代求iii (如是公開的網上崇拜聚會,不適宜公開個別弟兄姊妹的情況,同工可考慮在其他時間為他們祈禱);也鼓勵身體力行地透過小組或團契持續彼此關心

5. 凸顯群體合一見證的元素,例:認真在崇拜中為社會及世界情況祈禱 iv、關心鄰舍及有需要的人及在崇拜中安排見證分享(如弟兄姊妹不方便出席,可由牧者代為讀出分享或播出預錄短片)

 

三、 網上聖餐的實際考量

 

清晰的指引

 

由於「網上聖餐」對會眾來說是全新的事情,教會牧者可衡量在安排中如何盡量表達出聖餐的豐富意義,幫助弟兄姊妹仍然能集中在聖餐的意義,經歷主所設的筵席,而非經歷一次疑慮不安的領受聖餐經驗。此話何解呢?因為如教會只有「自備杯餅」四字給予會眾,很大機會會令會眾感到困惑不安——該買甚麼餅?甚麼葡萄汁?有氣的可以嗎?用家中的薯片和可樂可以嗎?用甚麼杯碟呢?家人(甚至寵物)要一起分享如何辦?早餐留一角麵包可以嗎?萬一不小心倒瀉了葡萄汁怎麼辦?萬一忘記了預備杯餅……所以,如果教會希望表達聖餐是重要及需認真進行的禮儀,詳細的指引對會眾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認真的會眾都會希望得到合適的指引,而不是隨意亂來地吃喝主的杯和餅,恐怕吃喝了自己的罪。

 

合一的群體

 

如要以聖餐表達一個身體的象徵,縱使不可以吃同一個餅,也可盡量在資源許可情況下,由教會為會友預備聖餐杯餅套裝。會友可預早前往教會領取,或由教會安排派遞給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務求所有會友都能獲得杯餅。從合一角度,讓弟兄姊妹自行選擇到教會領取杯餅或自備則不合宜。

 

如教會因資源或其他考慮需要會眾自備杯餅,則可考慮詳細列明要求,例如:甚麼性質的餅或麵包(甚至甚麼牌子的餅),甚麼葡萄汁,份量及容器等,以貼近合一的表達。

 

聖餐中合一的表達亦關注到對弱小及有需要的肢體的關心,如何能在網上聖餐也盡力維護群體的合一也是重要的關注,這方面教會需要盡力掌握真正能夠參與領餐的弟兄姊妹有多少(可能透過登記程序),而盡力協助及關心有困難參與的肢體。

 

合適的教導

 

除了參與網上崇拜要注意所有不讓會眾分心的事情外,會眾亦必須在明白聖餐的意義下領受才會對其屬靈的生命產生最大的益處及果效,所以,教會應再從不同渠道及方法,重申聖餐的意義,讓會眾不是只在執行一項宗教責任,或宗教行為,甚或只是疫情下一次特別經驗,而是實實在在於大感恩中與主及其所屬群體一起團契,並記念主的受死與期盼祂的再來,省察自我,並確認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再次委身愛主事主、順服主、跟隨主、傳揚主、見證主。教會可再申明聖餐基本的神學要義,領受聖餐的心態,並教會決定舉行網上聖餐的基礎及原因等。

 

此外,領受杯餅並不是聖餐的全部禮儀,其中亦包括感恩和認罪的默想、祈禱、唱詩、回應等。特別是在世界動盪、社會不安的日子,為信徒之間的撕裂深切反省及認罪祈禱,相信也是合宜的事情。

 

有關會眾需要取得杯餅,這方面亦需要教會教導和指引,最基本的包括:領取者資格、領取程序或方法、用於哪一場特定崇拜、如何保存、如何預備、如何領受、如何參與、可否代領及代領程序、如有未領受的杯餅套裝該如何處理等。

 

四、 疫情中的新思維

 

筆者知道有不少中小型教會在疫情中反覆思量,當中亦有不少因時制宜而又值得參考之安排。但疫情急促發展,該等安排或許只是疫情不是最嚴峻,並且政府聚會人數限制的防疫措施未實施前適用,但亦值得於此與各位分享。例如其中有教會按小組或團契(沒有小組或團契的弟兄姊妹也需安排)指定會眾可於每個月哪一個主日返回教會崇拜及領受聖餐(聖餐在崇拜後隨即舉行,沒有直播),每次現場人數限於某個數量以下(例如:20人),並且做足所有防疫措施(例如:定義需隔離人士、戴口罩、量體溫、雙手經酒精消毒、不需觸摸詩集或奉獻袋、會眾之間足夠距離、不握手或擁抱問安、聚會完結不聚餐、洗潔消毒座位、洗手間及多人進出的位置等)。這樣,教會可盡量安排弟兄姊妹每月一次現場參與崇拜及領受聖餐,其餘主日則參與網上崇拜。這當然可引申許多實踐方式,如想再減少聚集人數,可以兩個月一次聖餐;同時亦需注意有沒有遺漏任何弟兄姊妹(不能出席的弟兄姊妹教會需另外關顧他們)。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可考慮的方法,在減少現場聚會人數時,仍保持會眾能在群體中領受聖餐。誠然,這需要牧者付出額外的心思及時間去安排,但卻能為整個群體帶來萬分期待的參與。

 

結語

 

舉行聖餐並非只是一個儀式或做一系列動作,當中所象徵的豐富信仰意義更為重要,並且,此時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信徒如何保持與神的關係,面對挑戰仍活出基督的樣式,獻上活祭。筆者深信眾牧者在「疫」境中走進了「全新的境地」,要如何繼續走,實在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屬靈的洞察力,因為作為牧者的並非雇工,而是受了基督所託付,要作為牧者,帶領祂的群羊(彼前五2-3)。讓我們無論在任何景況中,也能在崇拜中將心底對神的尊崇、讚美與感恩,藉著我們所作的一切獻上給神,得著神的悅納!阿們!

 

深信疫情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

也不能使我們敬拜上帝的心減退,

求主憐憫幫助我們,

並悅納我們真誠的敬拜!


i 有關對聖道的替代回應(Alternative Response to the Word)這概念,可參Constance Cherry, The Worship Architect: A Blueprint of Designing Culturally Relevant and Biblically Faithful Services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0), 97-109。中譯可參劉凝慧譯,《建構崇拜:平衡聖經與文化的設計藍圖》(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7),160-175。

ii 最近很多弟兄姊妹用「實體崇拜」來形容在教會中進行的集體崇拜,如是為了區分是否在教會的禮堂裡崇拜,筆者建議更準確的說法可以是「現場崇拜」(表達出親身到場參與的意思)。這是因為雖然會眾不能出席及參與在教會禮堂舉行的崇拜,而是在其他地方參與,但那場崇拜也是實體的,並不是「虛擬」的,只是他們不在禮堂現場而已。

iii 有關公禱的學習與實踐,可參Samuel Wells and Abigail Kocher, Shaping the Prayers of the People: The Art of Intercessio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14 )。中譯可參劉凝慧、許子韻合譯,《公禱一Take過──韋爾斯的8堂公禱課》(香港:宣道出版社,2019)。

iv 同上。